前沿科技
-
中国科学家重建“嫦娥四号”落月轨迹 精确定位着陆位置
“嫦娥四号”任务首次实现了人类在月球背面软着陆,任务探测器由中继星、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两器一星上共配置了6台国内研制科学载荷和3台国际合作科学载荷,开展以低频射电天文观测
-
暗物质由在原始宇宙形成的非恒星塌陷黑洞构成?
包括欧核中心(CERN)科学家在内的一个国际团队,借助超级计算机聚焦大爆炸后瞬间诞生的原始黑洞,再现了光子与氢之间的交互。他们分析后发现
-
解码引力波信号 “弦外之音”验证黑洞“无毛”形象
在宇宙中,能够吞噬一切光线和物质的黑洞,像一个神秘莫测的影子。百余年来,它频频被人类所察觉,却又总是难以理解。4年前,两个黑洞合并
-
我国成功发射第四十七、四十八颗北斗导航卫星
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乙 远征一号运载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它是由基础级和上面级组成的四级火箭。基础级火箭是在长征三号乙火箭基础上为适应采用上面级而改进研制
-
"墨子号"量子卫星新进展:开展引力诱导量子纠缠退相干实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与美国、澳大利亚科学家合作,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对一类预言引力场导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实验
-
印度发明一种环保的塑料降解方法 可用于降解聚四氟乙烯等塑料材料
聚四氟乙烯是一种具有耐热性、化学惰性、绝缘稳定性和低摩擦性的高性能材料。研究人员首先把一个涂有聚四氟乙烯的磁性搅拌器,放进70摄氏度溶液中连续搅拌15天,溶液中里含有金属离子
-
SpaceX星链商用计划曝光:2020年底或在美国南部上线
上周SpaceX宣布明年将发射的火箭数量空前,其中24个任务专门用于将“星链”项目的多批互联网卫星送入太空。据提交给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文件显示,SpaceX最近向监管机构提交重新规划
-
中国月球探测技术处于世界先进行列 2020年或将在火星开创历史
火星探测对中国的航天工程师来说是全新的挑战,他们要解决地火之间远距离测控通信以及如何登陆火星等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已实施的40多次火星探测任务,成功率约为一半。
-
重庆华数研发高防机器人 可以负载3公斤
记者获悉,重庆华数公司位于两江新区水土工业园,到目前已经先后突破工业机器人控制、驱动、设计、自动化等方面核心关键技术百余项,形成自主知识产权100余项,同时开发完成5大系列机
-
IBM将在下月推出53量子比特的可“商用”量子计算机
该公司今年1月曾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上展示了可操纵20个量子比特的“IBM Q系统1”。虽然其量子比特的数量不及业界此前发布的一些设备,但它具有表现稳定、结构紧凑等特性,实用性
-
美国公司称美苏两颗报废卫星或将在太空相撞
据俄罗斯卫星网18日报道,太空栖息地开发公司毕格罗航天(Bigelow Aerospace)周二在推特上表示,美国的创世纪2号(Genesis II)和苏联的宇宙
-
动物研究显示青春期社交隔离会导致大脑发育异常
美国神经学学会的研究人员日前在美国《神经科学学报》上发表研究报告说,为了确定青春期社交上的隔离状态对神经行为产生的长期影响,研究人员挑选了一些处于青春期的雌性小鼠,把它们
-
科学家发现迄今最重的中子星 距地球约4600光年
在最新研究中,天文学家通过一种名为“引力时间延迟效应”(Shapiro Delay)的现象测量了这颗脉冲星的质量。这一方法的原理如下:脉冲星与其白矮星伴星(一颗与中子星围绕同一个轨道运行的小
-
SpaceX正在准备新星际飞船以展开首个轨道飞行
实际上,这家公司有两个专门的团队开发单独的星际飞船(Starship)原型,另一个则在卡纳维拉尔角进行。而之所以这么做则是希望通过一场小小的友好竞争激发创新设计并推动整个进程。
-
研究表明微塑料的存在会阻碍蚯蚓的生长,甚至导致蚯蚓减重
研究人员指出,蚯蚓可以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因为它们有助于保持土壤的健康。它们的挖掘活动改善了土壤结构,有助于排水和防止侵蚀。因此,任何影响土壤动物(例如蚯蚓)健康的污
-
比特大陆发布算丰第三代AI芯片 采用了台积电12nm工艺
今年8月,比特大陆被传将赴美IPO,拟募资10余亿美元。自成立以来,比特大陆主要获得三轮融资,分别发生在2017年8月、2018年6月和2018年8月。其中,比特大陆在2018年下半年就完成了超过7亿美元
-
中国研制出时速400公里“永磁高铁”电机 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报道称,据中车株洲电机公司牵引电机研究所副所长李广介绍,这款“永磁高铁”电机具有多项优点。如采用全新的封闭风冷及关键部位定向冷却技术,确保了电机内部清洁并有效平衡了电机各
-
哈勃太空望远镜捕获了土星及土星环的新“肖像”
哈勃一直在瞄准行星,不断努力揭示土星大气层的秘密。该望远镜的最新作品显示土星及其明亮的环向地球倾斜。 土星北极的巨大六边形涡旋清晰可见。虽然这颗气态巨行星的许多特征与之前
-
天文学家观测到银河系中心两个呈沙漏状、高度达数百光年的射电“气泡”
早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就发现距地球2 5万光年外存在大规模的高度有序的磁丝,但它的起源一直是未解之谜。如今,借助MeerKAT望远镜,科学家发现射电气泡有可能揭示磁丝起源。他们认为,
-
欧洲空间局研制出了月球基地建造专用砖 白天储能晚上发电
ESA研究人员称,就地取材将有助于人类进行可持续的永久性勘探。且月球风化层在月球上很常见,不仅可用于储热和发电,也可用来建造未来的栖息地,作为氧气或矿物质的来源,甚至可以制造
-
美国下一代火星车“火星2020”顺利完成首次旋转测试 以确定其重心
据介绍,“火星2020”明年春天还将进行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旋转测试。按计划,“火星2020”将于明年7月发射升空,2021年2月在火星赤道以北的耶泽罗陨石坑登陆,以寻找这颗红色星球可能曾有
-
科学家开发出锂电池新设计 或减少对稀有金属的依赖
研究人员测试了新型固态电池的几种变体,以分析其在50℃高温下超过300次充电和放电循环的性能。结果发现,增强电池性能的关键是固体聚合物电解质。当与固体聚合物电解质一起使用时,即
-
美新研究可大幅增加活体肝脏体外保存时间 从9小时增加到27小时
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总医院研究人员开发的这种新方法分三个步骤。研究人员首先减少了保存溶液与空气的接触,从而大幅降低了器官表面形成冰核的机会;第二步,研究人员又在保存溶液中添
-
国内最长最深海底大地电磁探测完成
11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了解到,由该所牵头的一次海底大地电磁探测实验已于近日在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陆坡—洋陆过渡带—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