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冰山发生碰撞后修复一新的“雪龙”号(2019年3月5日摄)。新华社 图
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安全完成考察任务,乘“雪龙”船于2019年3月12日返回上海。
2018年11月2日,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暨“雪龙”船从上海出发,先后4次穿越西风带,总航程30800余海里,其中冰区航行2102海里,历时131天。
此次考察队由349人组成,分别开展了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昆仑站、罗斯海新站等站点的综合考察工作,并在东南极冰盖开展了航空地球物理遥感观测,在南大洋阿蒙森海开展了海洋综合调查。
本次考察从基础研究到核心技术研发都取得了一些新突破。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获悉,在科学考察方面,他们在长城站开展了生态环境监测、冰川监测及常规气象观测等项目,升级改造地震台,建设海洋站雷达式潮位观测系统,采集土壤、水体、动植物标本、岩石、气溶胶等科学样品近200千克。同时,考察队还完成了中山站-昆仑站冰盖断面20余个GPS点位观测和20余个点位的重力观测。
另外,考察队在中山站完成了我国首台极区钠荧光多普勒激光雷达机房建设及设备调试安装,试运行期间获取有效数据约51小时,原始数据量约2.5GB;完成我国首套极地冰下基岩无钻杆取芯试钻探,首次获取冰下基岩岩心样品。内陆考察队完成了中山站-昆仑站断面冰雪观测,分别获取了19米和56米两支浅冰芯、雪坑冰雪采样400余组、表层雪采样121次,测量物质平衡花杆611根。
此外,考察队还完成了KL-DIMM天文望远镜及塔架安装调试,完成AST3-2望远镜维护;维护、更新台址自动气象站及极光云量监测仪;安装太阳望远镜并开展日间观测;实施大气湍流参数测量系统的安装和观测;完成近红外天光背景测量仪安装,安装调试了大气视宁度测量望远镜;协助“极地预报年”在昆仑站区布放探空气球22个,在距中山站100公里处架设“熊猫100”自动气象站。
此次考察队还在西风带海域成功布放我国首套监测浮标,经受了当地恶劣海况考验,已获得两个月约1000组数据;首次释放并回收我国自主研制的极地无缆水下机器人;在罗斯海近岸海域开展5个站位的多学科综合调查,在阿蒙森海海域开展14个站位的综合调查,获得相应数据和样品;
在综合保障方面,考察队在中山站成功卸运1600余吨各类物资,泰山站完成二期工程建设,建成供电、供暖、融雪及污水处理、消防及视频监控等多个系统,昆仑站完成深冰芯钻探设备的维护,罗斯海新站安装了该地区首台10千瓦验证风力发电机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