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自动驾驶之城越来越多了。据新华网报道,长沙市政府近日开放了一段约7.8公里长的线路用于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并发放首批道路测试号牌。目前,颁发自动驾驶路测牌照的国内城市已达9座,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重庆、杭州、长春、无锡、平潭(福建)和长沙。而加入自动驾驶之城争夺的则达20城之多。在汽车智能化带来的机遇下,一场自动驾驶产业化的争夺战正在中国各城市之间打响。
自动驾驶之城风起云涌
自2017年年底北京率先发文宣布放开自动驾驶汽车路测以来,先后已有上海、重庆、深圳、长春、平潭、肇庆等多个城市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并发放地方首批自动驾驶路测牌照。如今,这个数量仍在不断增多。
近日,长沙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发放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号牌,并公布了首期开放道路测试路段。据了解,这次发放号牌涵盖智能驾驶公交车、乘用车、环卫作业车、自动驾驶重卡4类,是迄今全国发放牌照种类最多的一次。
此前,上海、北京先后召开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其间,上海颁发了首张自动驾驶卡车道路测试牌照,北京发布《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白皮书(2018年)》,宣布2019年北京市将允许自动驾驶车辆在延崇高速和服务区域开展自动驾驶。
在自动驾驶政策、基础设施建设、自动驾驶会议及赛事、企业资金扶持等层面,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长春、杭州、长沙、保定、平潭、天津、无锡、武汉、唐山、苏州、嘉善、安庆、芜湖、中山、常州等二十座城市,正在打响一场自动驾驶产业化的争夺战。
争夺为何如此激烈?
作为人工智能技术重要的落地场景,自动驾驶已然成为汽车产业变革的主流方向。在日前举行的“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专题论坛上,赛迪顾问总裁孙会峰预测,自动驾驶有望在2025年实现大规模商用,并成为出行服务公司实现盈利的救命稻草。自动驾驶的大规模商用,将为未来交通模式重构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上相关产业链,自动驾驶产业规模巨大。《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白皮书(2018年)》显示,到2022年,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及关联产业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
正如同汽车替代马车一样,自动驾驶汽车替代传统汽车也将全面改变城市的交通面貌,带来极大社会效益。首先便是将降低车祸。世卫组织2017年称,全球每年约有125万人死于车祸。降低车祸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自动驾驶被寄寓厚望。
其次,自动驾驶汽车将提高汽车的使用率,以更低的汽车保有量满足现有出行需求。当自动驾驶技术成熟后,共享出行将成为城市交通的主要模式。届时,汽车保有量将进一步下降,单位交通成本将大幅下降。此外,自动驾驶还将减少交通拥堵,降低停车场需求(城市面积中的15%用于停车场),减少能源消耗(碳排放20%来自交通),拓展残疾人和老年人的活动范围,释放人们的驾驶时间(全球人民私家车驾驶时间是3750亿小时每年),增添车内信息娱乐需求等。
推动城市信息资源共享
自动驾驶是智慧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周伟日前表示,智慧交通发展要谨防一窝蜂投入后的社会经济问题。同时,信息资源共享困难、开发利用不足是长期制约我国发展的基础问题,必须要采取切实措施,打破信息壁垒,消除信息孤岛,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开放,政府在这方面尤其要积极率先主动作为。
我国在传统汽车产业方面,一直落后于欧美甚至日韩国家。自动驾驶被认为是中国汽车产业弯道超车的一个契机点。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我国自动驾驶目前的发展有点“激进”。
眼下,在自动驾驶企业相互竞争的同时,一场城市之间的自动驾驶竞赛也愈演愈烈。各地政府的政策竞赛、测试园区竞赛、会议竞赛乃至资金竞赛全面展开。
专家表示,在这场城市间的自动驾驶产业升级战中,把产业摊子铺开、追求声量与数量的第一阶段竞赛已经快要结束。政府各项措施联动,把自动驾驶车辆真正合规化、大规模送上道路测试,才是衡量一个城市自动驾驶产业发展水平的关键。而各地政府之间也需要互相配合,协同发展,以分工合作来减少浪费,共谋升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