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资讯 金融 知识 财经 理财 科技 金融 经济 产品 系统 连接 科技 聚焦
首页 > 新闻 > 要闻 > > 正文

九成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 亟待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

2018-09-05 17:57:49来源:华夏时报

有数据显示,我国九成以上的老年人都会选择“居家养老”的养老方式,那么,居家养老服务的进展如何?目前又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又该如何推进?

9月4日,老博会系列著作之一的《北京养老产业蓝皮书2018》(下称“蓝皮书”)在京发布,报告就北京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取得成就以及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梳理和分析,同时,对京津冀协同背景下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及首都特色的养老服务管理体制进行了研究。

“今年这个蓝皮书重点关注的是居家养老2.0版本,大家知道,《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是2015年1月29日由北京市人大通过的,是全国唯一一个省级层面制定实施的居家养老条例,三年多来,北京市在居家养老方面做了很多探索,2018年的蓝皮书重点关注了居家养老在巩固调整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面临的一些问题。”蓝皮书主编、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表示,目前,对北京市居家养老运营模式的研究几乎空白,蓝皮书从运营主体、服务模式、经营模式、用户模式、盈利模式、推广模式、管理模式7个维度分析了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运营模式的现状。

同时,蓝皮书以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运营模式存在问题为导向,在借鉴美国、瑞典、英国、日本居家养老服务运营模式经验基础上,针对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运营模式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快

虽然,《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是2015年开始实施的,但实际上,北京的助老工作从2009年就已开始,只不过是2015年通过立法形式把居家养老的相关制度安排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尤其是过去的5年中,北京市的居家养老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到2016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72.9万人,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348.4万,占全部常住人口的16.0%;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为230.4万,占全部常住人口的10.6%。

而2016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365.4万人,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为329.2万人,占全部户籍人口的24.1%;65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为219.3万人,占全部户籍人口的16.1%。

与同期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16.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10.8%相比,北京市户籍老年人口比重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常住老年人口比重则略低于全国水平。

与之相对应得是,近年来,机构床位数也得到了快速增长,各地政府开始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上来。

根据蓝皮书披露数据来看,当前,北京市从事老年餐桌、生活照料、养老机构、文化娱乐、精神关怀等各类为老服务的企业和机构合计1.5万家。截至2017年9月,全市工商注册养老服务企业1329家;在民政部门注册为养老相关的社会组织达600余家。

然而,企业虽有发展,但整体处于“小、散、乱”的状态。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7月,北京市居家养老企业注册资金集中在100万-500万元的最多,占全部居家养老企业的26.3%。其次为1000万-2000万元的企业,占全部居家养老企业的14.4%。而在民办非企业中,注册资金主要集中在10万-50万元,共61家,占全部涉老民办非企业的34.9%。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一些企业和机构开始注重品牌建设,但目前注册商标的居家养老企业仅占全部居家养老企业数量的五分之一,而注册商标的居家养老民办非企业在全部居家养老民办费企业中所占比例不到十分之一。这意味着,市场大部分主题不仅没有建立品牌,而且基本的商标注册也没有完成。

同时,政府的管理体制和扶持模式尚存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目前的扶持补贴政策大多数为一次性建设投资补贴和鼓励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运营补贴,而对于以后如何实现可持续运营方面的考虑有所欠缺。

亟待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

很明显,北京市居家养老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养老机构、养老设施发展不够快的问题,而是人口年龄结构快速转变、家庭结构的迅速萎缩、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居家养老需求的快速提升,导致居家养老服务供给跟不上需求增长的速度,而出现的问题。

不可否认,在目前的经济社会形式下,当前的养老工作处于“政府包不起、企业赔不起、个人养不起”的局面。基于此,北京市采用了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和家庭合力推动的发展模式,但从根本上,需要的则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比如,老年人个人的有效需求整体不足。通过新的调整,北京市2018年养老金平均升至4000元/月,但养老机构的收费基本都在3000元以上,中心城区更是达到每月6000-9000元。在提供上门居家养老的专业服务中,一些服务收费标准达到每小时200-300元,显然不是一般收入群体能够负担的价格。与此同时,以房养老、长期护理保险等试点虽然都在尝试,但整体上对老年人进行经济支持所发挥的作用依然不足。

同时,需要考虑的是,当前众多的居家养老服务单位依托政府开展工作,在获得政府补偿的前提下,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在开展服务,一旦离开政府的扶持,企业自身无法实现持续运营。更有甚者,一些机构为了“跑马圈地”,即使加上政府的补偿也不能实现收支平衡,这类企业将来是否能够持续,也面临很大的问题。

为此,蓝皮书建议,北京市应积极应对居家养老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规划不明晰、供需不匹配、市场机制调节不力、专业组织参与不够及人才缺乏等问题;因地制宜的从完善政策规划和市场调节机制、培育社会组织、拓宽筹资渠道、丰富服务方式、建设人才队伍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努力实现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的体系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就此,陆杰华表示,首先,要构建完备的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其次,丰富居家养老服务内容,满足老年人群全方位需求,老年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的差异化是需要我们关注的。再次,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建成充实完整的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特别是到了驿站,应该发挥独有的作用。最后,要构建完备的护理队伍建设体系,对人才提供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既有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试点,探索对服务内容的标准、收费测算等全方位的标准立项,确保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和效果评估有规则可循。

关键词: 老年人 可持续发展 模式

热点
39热文一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