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周诚教授(右二)接收从太空返回的月壤砖。华中科技大学供图
湖北日报讯(记者张歆、通讯员华科萱)11月14日,中国空间站第九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二十一号飞船顺利返回,其中包括由华中科技大学研制的“月壤砖”。
15日凌晨,包括“月壤砖”在内的实验样品在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举行了交接仪式。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数字建造中心周诚教授、周燕副教授等参加了样品交接仪式。经现场确认,“月壤砖”样品状态良好。这标志着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空间科学与应用项目“模拟月壤烧结样品的空间服役性能与工艺优化研究”,所研制的“月壤砖”首批样品经过为期1年的舱外暴露,顺利返回地面。
据悉,去年11月15日,团队制备的74块“月壤砖”随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前往中国空间站开展为期1年、2年、3年的舱外暴露实验。目前,R5样品单元已圆满完成1年舱外暴露实验返回到地面,剩余样品将继续在空间站开展舱外暴露实验。
要在月面盖房子,首先就会遭遇温度剧烈变化的挑战。月昼温度超过180℃,月夜又到-190℃,此外,因为没有大气保护,大量宇宙辐射和许多微陨石会撞击月球表面,与此同时,震动频率高的月震也会对月面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和抗辐射性能提出苛刻要求。“月壤砖”由团队通过分析真实月壤成分,配制出与月球环境相似的模拟月壤,并采用热压成型工艺制成,砖块密度与普通砖相当,但抗压强度是普通砖的三倍以上,相当于1平方厘米的面积上能承受1吨多的重量,能在月球极端温差和宇宙辐射环境下保持稳定。
“月壤砖”上太空,就是为了搞清楚它能不能胜任月球造房子的任务。科研团队设计的完整暴露时间是三年,所以每隔一年,团队会下行一块样品板,带着在空间站暴露之后的样品返回地球。
研究人员将利用舱外暴露后返回的“月壤砖”,开展“月壤砖”天地对比研究,揭示烧结“月壤砖”空间环境服役后宏微观性能演变规律及其影响机制,以此推演及预测其在月面环境下的长效服役行为,为月面原位建造提供科学和工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