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25岁,我勇敢从大厂裸辞”“37岁年薪百万,却主动告别互联网大厂”“离开大厂两年,我活成了想要的样子”……近来,“大厂离职”话题在社交平台持续升温,相关内容动辄收获万赞。然而热度背后,一批虚构“大厂前员工”身份的账号正悄然滋生——他们借“大厂光环”贩卖焦虑与希望,用名不副实的服务收割流量,在商业牟利的同时,也不断消耗着公众的信任。(11月16日 新华社)
“阿里离职副业月入5万”“字节裸辞摸清赚钱逻辑”等“大厂离职”叙事,在社交平台颇受关注。这些看似真诚的职场分享,实则是引流陷阱——以“逆袭感”“干货”吸引用户,最终导向变现,既搅乱网络生态,也让“大厂离职”分享变了味。
“大厂离职”之所以能成为流量密码,核心在于公众对大厂职场的好奇与向往。在大众认知里,“大厂员工”往往有着更强的专业能力、更前沿的行业视野。这种心理预期,让“大厂离职”标签自带关注度,也让投机者嗅到了商机:伪造离职证明、夸大职场履历、编造创业传奇,用“躺赢”“逆袭”等强刺激话术调动情绪,再将流量精准转化为收益——这套成熟的套路,正在不断透支着标签的公信力。
这些引流套路的危害,远不止“内容失真”这么简单。对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而言,虚假的离职叙事会传递“大厂易进易出”“裸辞就能成功”的错误认知,误导职业规划;对真正的大厂离职者来说,套路化的分享会消解其真实经验的价值,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更严重的是,当“大厂离职”一次次与“割韭菜”绑定,公众对职场分享的信任会逐渐崩塌,最终动摇整个网络内容生态的诚信根基。
遏制这类乱象,绝非一人之力可及,需要平台、监管与用户形成“共治合力”。平台应扛起主体责任,针对“大厂离职”等热点标签建立专项审核机制,通过技术手段核查身份真实性,对虚假营销账号及时限流、封禁;监管部门需明确法律边界,加大对“流量欺诈”的查处力度,让投机者付出应有代价;作为普通用户,更要保持理性判断,不被“高薪速成”的噱头裹挟,不盲目相信“光环加持”的分享,学会透过流量看本质,避免成为套路的“买单者”。
职场分享的核心价值,在于真实经历的共鸣与实用经验的传递;“大厂离职”的标签,本该承载专业思考,而非流量算计。当每一份分享都回归真诚,每一个账号都坚守诚信底线,流量才能真正成为传递价值的桥梁,而非消耗信任的工具。别让“大厂离职”的噱头变了味,这既是对网络生态的守护,更是对每一份真诚分享的尊重。(左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