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资讯 金融 知识 财经 理财 科技 金融 经济 产品 系统 连接 科技 聚焦 栏目首页
首页 > 知识 > > 正文

文变染乎世情 对文变染乎世情的理解 -当前头条

2023-04-23 10:32:26来源:互联网

关于文变染乎世情(对文变染乎世情的理解) 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化的变迁影响世界(对文化变迁的理解影响世界)21-08-29 06: 04红色文化网

论文学与“人性”


(资料图)

穆涛

“人性论”由来已久。中国古代哲学,涉及到“人性”,最著名的是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写了《人性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人性”的内涵和表现。堪称“人性”研究的经典之作。近代以来,“人性”的论述频繁出现在学者的著作中,尤其是文学艺术中,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既然人类社会有自己的,那么“人性”的意义也会同时存在。抛开“人性中的动物成分”,其他一切“人性”都与“社会”有关。如:人们对社会事物的认知观念;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人的道德心性等等。文学塑造人物,注重“人性”的挖掘,这是常有的事,没问题。但问题是,当我们谈论文学时,如果只强调作品的“人文性”,而避而不谈作品的“思想性”,其中就包括“政治性”和“阶级性”,那就非常片面和不切实际了。

“思想性”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本来这是文学常识,但一段时间以来,伴随着文艺界“阶级”概念的弱化,文学的“政治性”却鲜有人关注。甚至在文艺界,“阶级”和“阶级斗争”这两个词也成了禁忌和回避。甚至有人直接说,文学不能牵连政治,否则文学就不是“纯文学”——这样的“意识形态”在文艺界早已有了“市场”,甚至习以为常。

文学的本质是什么?文学原理告诉我们,文学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作为文艺创作主体的作家都生活在阶级和政治环境中,他们的思想观念在作品中打上了阶级和政治的烙印。高尔基说:“文学是严肃的、战斗的事业。”(林主编《高尔基文学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页)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只重视文学的“人文性”,而忘记文学的“阶级性”和“战斗性”的意义。论毛主席鲁迅,据说他“骨头最硬”。这个“骨”就是战斗之骨。文学,如果失去了“战斗”的意义,就剩下“人性”中的“谈情说爱”或者“发泄私欲”了。什么样的文艺能为生活做些什么?对社会发展进步有什么好处?这样一个既不深奥也无争议的问题,有时在文艺界引起很大争议。或许一个原因是,我们值得我们关注,却没有被重视。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信仰,我们的文艺,当然是社会主义的文艺,人民的文艺,而不是资产阶级的或者其他的社会主义的文艺,现在文艺界流行一种说法,就是“文学无国界”,“文艺属于全人类”。但是,这句话并不符合事实,而是一句似是而非的“口头禅”!你怎么知道的?时至今日,阶级社会既没有“超人类”,也没有“超文学”。封建朝廷的“钟鼎之声”,贫民窟的乞丐永远不会欣赏;《白毛女》里的“北风吹,雪花飘”这首歌是不会触动黄世仁的同情心的。有些人经常把自己的作品说成是“为全人类而写”,借此抬高价格。似乎只要出现这种情况,它们就会成为世界级的“超级产品”。这真的是一种“聪明人”的无知。

作家有立场。社会主义文学作家应该以无产阶级的大爱和人民站在一起,而不是和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站在一起。如果一个作家没有这样的立场和“人性”,他的作品无论多么“艺术”,无论获得什么奖,都不是“为人民服务”的文学,所以不是人民的文学。作家不同的思想感情决定了写作素材的不同选择。这就是为什么在同样的背景下,有的作家写“红”,有的作家写“黑”。这种情况在古代和今天都不少见。

所以,只谈文学和“人性”,只谈文学作品中对“人性”的描写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重视文艺工作者的“人性”。作家的“人性”包括作家的思想感情、社会观念、家国情怀等等。“文学无国界”,但作家有国界。爱国,维护祖国尊严,应该是包括作家在内的全体公民的共识和义务。无论从道德还是历史的角度来看,爱国主义“人性”的价值总是值得尊重的。根据中国古代史,在战国时期,七个国家争夺霸权。当时,齐国和楚国是最强大的国家。楚国的大夫屈原被派到齐国,齐王以高官厚禄和府邸美女诱惑他,劝他保住齐国。(那时候在外国当官被认为是很正常的事情。)屈原坚决拒绝,逃回楚国。为了楚国的命运和人民的福祉,在变法失败,国家濒临灭亡的时候,他宁愿死在江中,与家国同生共死。他生前留下了一本书《离骚》,千古传诵,无不感受到屈原的爱国大义,缅怀他的豪情。但是,现在,还有人鄙视爱国主义。在这种人眼里,爱国似乎是一个狭隘的概念。只有与世界接轨,融入国际潮流,才是思想超前,高瞻远瞩。两千年前,作为知识分子的屈原把“爱国”看得比生命还重。现在的知识分子,有些人对“爱国”是不屑一顾的。这是什么样的“人性”?如果作家中有这样的“人性”,我们能指望他写出像《离骚》那样不朽的文学作品吗?

不同“人性”之间的冲突在历史和现实中都存在。秦桧不可能理解屈原,人民永远不会原谅秦桧。前段时间有个新闻:有人建议对某地跪着的秦桧雕像进行改造,让他重新站起来。但最后因为众怒,没有做。“人性”的变异使得正义的人性与邪恶的人性并存,但正义的人性必将战胜邪恶的人性,这是生活的逻辑,也是历史的必然。

“人性”是受社会影响的,所以一个人的“人性”与其社会观念和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当今世界,社会分化,观念繁多,但总的来说,最重要的“人性”是“公”和“私”。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思想。(《礼记》成书于西汉,记载了战国时期的思想状况,写道:“顺道而行,天下为公。”可见,对于人们的期待,一直都在追求“尊众”的理念。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人性”具有了“公共”的含义,对人类历史产生了划时代的重大影响。在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过程中,有多少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为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类共同体而继续奋斗。这种“人性”的光辉永远不会在历史的进程中熄灭。

由于文学作品中的“人性”与作家的“人性”密切相关,所以在评价一部作品时,需要把作品和作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解读。读者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作品进行分类,其中“红色经典”成为全国共识。这个约定俗成的称谓,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文艺思想性、战斗性的尊重和共识。

文学的“真”在作家心里。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水浒传》和《荡寇志》最能说明这个问题:它们也是关于农民起义的。在施耐庵的心目中和作品中,这些农民起义都是英雄;在余万春的脑海和笔下,这些农民起义军都是该死的贼!这样的“真实”,才是作家心中的“真实”。现在流行于民间 *** 的文学批评,以朴实真诚的态度,直接爽快地指出作品的重点,独树一帜。文艺界有些人对读者的这种批评表现出极大的不容忍、厌恶和抵触,声称这是“不懂文学的人批评文学”,把批评家贬为“吃瓜的人”!这种思维和心态是非常有害的!每个作家艺术家也是人民的一员,读者不仅有阅读他们作品的自由,也有批评他们作品的权利。把读者当成“吃瓜”的傻子,把自己当成“精英”,不仅肤浅,而且不明智。也是“三观”有问题!毛主席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说:“要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群众怎么突然变成“吃瓜”的傻子了?这样自觉的文艺工作者能写出“为人民服务”的作品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也明确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文艺要反映人民的心声,就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的话让我们想起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光荣传统,同时也提醒我们,我们的文艺就是社会主义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文艺工作者任何时候都要向人民学习,文艺作品受到人民的检验和批评是很正常的。这种理解也是作家“人性”的应有之义。

“文学之变,依世情而定,文学之兴废,依时序而定”(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文学是时代的气象表。“人性”在文学中的呈现有善恶之别,有清浊之别。为什么?不得不辩解。希望更多的文艺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人性”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创作出更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

关键词:

热点
39热文一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