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经济 栏目首页 聚焦 科技 连接 系统 产品 联想专题 资讯 金融 科技 理财 财经 知识 金融 游戏
首页 > > 正文

央视点赞千寻位置!时空智能,大国利器背后的新质生产力

2025-10-16 09:17:12来源:实况网

10月13日,央视二套黄金栏目《经济半小时》播出《大国利器背后的新质生产力》系列节目,将镜头对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规模化应用。报道重点展示了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千寻位置”)如何通过创新的“时空智能”,将北斗系统的能力转化为驱动千行百业升级的新质生产力,让大国重器走进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千寻位置已在全球建设6000多座北斗星基/地基增强站,构建起一张时空智能网络,累计为全球24亿智能设备提供服务,覆盖2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于智能驾驶、共享出行、智能手机、低空经济、安全监测、农业、地理信息等多领域,助力北斗规模化应用。

(央视报道画面)

时空智能,让机器人走向更广阔天地

节目从千寻位置正在研发的最新北斗应用说起。在上海市张江国创中心,一款名为“青龙”的人形机器人正熟练地完成取餐任务。它能够自主行走、精准抓取外卖并原路返回,行动流畅自如。

(“青龙”机器人)

这一看似简单的场景背后,是千寻位置与国地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在进行的一项试验——为人形机器人搭载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

(机器人研发)

“像以前的操作可能就是你用遥控器去操作它,让它从A点走到B点。”国地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硬件系统负责人周松介绍,“加上北斗系统以及算法后,机器人可以更智能化,不需要远程遥操作,能自主实现功能。”

(机器人时空智能背包)

机器人实现这份“灵活”的关键,在于千寻位置研发的“时空智能算力背包”。背包基于千寻位置的时空智能三体套件开发,让机器人能够实现厘米级定位,并规划行走路线,实现在多类场景稳定工作、完成任务。“相当于让机器人获得方向感,在室外挑战高复杂场景任务。”千寻位置产品研发人员懿聪解释道。

这项能力拓展了机器人的应用边界。“之前不敢想的,比如去室外做更智能化的自主巡逻导航,或者在港口、机场、工业园区去做安全巡检、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等场景,现在我们都觉得可以尝试了。”周松表示。

目前,千寻位置已与多家知名具身智能头部企业合作。在时空智能的加持下,机器人突破空间限制,走向更广阔的实用场景。

与北斗并肩十年,时空智能正融入千行百业

机器人只是时空智能应用的一个缩影。在千寻位置的展厅里,陈列着近百款形态各异的北斗时空智能终端,既有日常生活中的熟知款,又有特殊行业的小众款。

“我们公司有句话叫‘生于北斗,不止北斗’。”千寻位置CEO陈金培接受央视采访时说,“北斗是我们发展的基础,但它必须与各种新兴技术、各行各业的需求结合,才能被广泛使用,发挥更大作用。”

自2015年成立以来,千寻位置基于北斗系统,融合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统一的时空基准之上,提供厘米级定位、毫米级感知、纳秒级授时的时空感知和时空协同的能力,成为连接物理和数字世界中间的不可或缺的桥梁。

央视对此评价说,如果说人工智能是负责思考和决策的“大脑”,那么从北斗发展出来的时空智能,就是负责感知位置、判断行动、协调运动的“小脑”。

(千寻位置展厅)

从电网巡检到农业机械,从智慧交通到城市管理,时空智能正逐步成为各行各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基石。

(千寻位置CEO陈金培)

伴随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时空智能正迎来更广阔的应用前景。陈金培充满信心:“相比于未来的应用场景,今天时空能力支撑的场景可能最多只占5%到10%。未来的空间更广泛,正如孙家栋院士所说,‘北斗系统的能力和使用只受想象力的限制’。”

《经济半小时》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办最早,影响最大的经济深度报道栏目。节目的播出,不仅是对千寻位置技术实力的肯定,展现了大国重器背后的技术支撑,更呈现了中国新质生产力的成长路径。当时空智能如水电煤一样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一场深刻而持久的产业变革,正在各个角落悄然推进。


关键词:

推荐内容

热点
39热文一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