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和充电宝们是缺钱缺疯了么?!”
“应该是杀疯了,共享经济行业全都杀疯了!”
面对共享单车和充电宝频频涨价的行为,用户们的情绪越来越激动。
进入三月以来,涨价消息一波接着一波。表现到数字上则愈发离谱,从1元时代跨到5元时代还不够,极端个例里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的收费甚至冲到了10元/小时。
这么说吧,骑共享单车的成本已经超过公交地铁,多用几次共享充电宝的钱,用户足以买一只充电宝。
涨价至此,在一片声讨中,这已经不是吃相难看的问题,而是共享经济的生意还想不想继续做下去。
事出反常,必有蹊跷。
当我们尝试站在企业的角度分析最近几波涨价就会发现,用户是骂是夸或许根本就不是决策的核心依据。
因为,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从来就没指望靠C端用户为公司续命,作为资本手中的杠杆业务,他们存在的价值在于撬动更大的利益。本质上做的不是C端用户的生意,以前不是,未来也不会。
与此同时,行业正悄然酝酿着巨变。3月10日,据彭博报道,哈啰出行在美秘密递交IPO申请;3月12日,怪兽充电向SEC提交招股文件,冲刺共享充电宝第一股......上市募资,资本等待良久的最佳离场机会将至。而资本出走之后,盈利能力不尽人意的企业大概率上难以为继。鉴于此,涨价莫非是要在临行之前再割最后一次韭菜?
01
做不下去的生意
作为吸引了无数创业涌入的风口,当然不能排除有一些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企业初心就是想把这桩生意做好。但时至今日,这种天真的想法应该早已随着市场的洗牌而消散。
无论那些倒下的烈士,还是现存的幸运儿,他们的经历在那都在反复验证着一个道理: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的生意,做不下去。
先看共享充电宝。
怪兽充电招股书的披露,正式揭开了共享充电宝行业经营情况的神秘面纱。招股书显示,怪兽充电目前的营收主要来自共享单车括移动设备充电、充电宝销售以及其他。看似稳稳当当三条腿走路,而实际上后两项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用户充电付费在整体营收占比高达96.5%。
这也基本与业界的判断相符,艾瑞咨询此前发布的报告指出,租赁业务约占到共享充电宝整体交易规模的97.2%。
当然,互联网行业不乏仅凭一项王牌业务就得以长续的企业,比如微博的广告收入占比达90%,搜狗的搜索及搜索相关营收占比在90%以上。而共享充电宝被判了死刑,原因在于其充电业务“钱”途无亮。
营收结构单一不可怕,赖以为生的业务没有盼头才致命。
随着手机厂商近年来集中在充电方面做文章,快充技术的天花板一提再提,且充电器体积更加便携。按充电时长计费的共享充电宝,愈发显得与时代趋势背道而驰。“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共享充电宝的结局已被预告。
再看共享单车。
客观地讲,根据目前情况判断,共享单车的盈利能力尚且不如共享充电宝。与共享充电宝相比,共享单车业务的资产投入、运营模式都要更重,面对运维人员工资、车辆损耗等成本压力,共享单车却拿不出更好的盈利方案。
所以2018年摩拜单车才会在9个月之内亏损了45.5亿元。不过,有人可能会提出反对意见,现在单车收费更高,业务更多,盈利能力应该比2018年提高了。现实情况如何其实不难判断,纵观行业,且不说盈利,哪家共享单车有底气告知天下公司已收支平衡?
2019年高调宣传旗下业务已在三分之一的城市实现盈利的哈啰出行,一度给业界造成了盈利在望的“假象”,可当年年底哈啰出行就把所有单车资产抵押给蚂蚁金服,换来5亿借款。并且,当时的抵押协议显示,除了这5亿之外,哈啰出行还有此前的18亿借款未归还给蚂蚁金服。
综上,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压根只是两个未能跑通商业模式的创业项目。只不过,因为某些原因,二者比其他共享经济项目存活的时间更久一些。但不是所有虫子都能变成蝴蝶,存活至今并不意味着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可以被归为一桩独立的生意。
02
资本、资本、还是资本
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会有别。从公司发展的角度看过去难以为继的项目,在资本的眼中就可能变成了求之不得的好生意。
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共享经济项目,从生到死都与资本纠缠不清。
回到那个充满“生机”的年代,共享经济风口正盛,每天都有新生企业登上舞台。五颜六色的单车,各种以“电”组名的充电宝齐刷刷亮相。自家产品想欲抢占C位,除了烧钱还是烧钱,资本的助推因此成了品牌出街的必要条件。
融资大战、烧钱大战打个不停,资本撒钱撒得不亦乐乎。共享单车赛道累计涌进数百亿热钱,共享充电宝行业两周就能拿到数十亿融资。速度与激情之下,资本加注的动力可已总结为一句话——这桩生意有赚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