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饿了么因为“假”菜上了热搜——武汉的王先生通过饿了么“代跑腿”点了7个菜,饿了么骑手送上1个真菜和6个“假”菜,并附上了一张假账单。若不是王先生觉得“菜品分量不对”联系了商家,这档生意就神不知鬼不觉地完成了。
互联网时代,这起新闻迅速引发关注,一片热议声中,不乏网友爆料自己也曾有类似经历。作为处理,平台联系消费者提供先行赔付,并停止了该配送员的服务资格。
饿了么的“代跑腿”是为公众提供生活便利而产生的一项补充服务,对它的管理似乎并不如一般外卖服务严格。对于跑腿代购服务中平台和骑手的责任和义务,《饿了么跑腿代购服务用户协议》(一下简称“协议”)将整个服务流程罗列了服务平台、用户、服务提供方和众包员四个主体,其中众包员一项中明确写到“与服务平台无任何雇佣关系”。
但这项服务2017年就上线了,并已拓展到几十个城市。对于一项已经运营了四年且出单无数的业务,发生如此恶劣的产品“掉包”问题,且还有打印的假菜单作掩护,即便真的是偶发行为,也应当检查背后可能存在的漏洞。处理一位配送员作结,不应视作终点。
查阅协议中服务内容的第3.7条发现,饿了么方面将为用户和服务提供方提供达成双方代购、取送件跑腿服务定义为“撮合服务”,并且明确表示,“您(即用户)与服务提供方达成的代购、取送件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权利义务,包括但不限于未及时配送、物品损失、丢失、灭失、物品品质、质量和价值分歧等,由您或服务提供方承担,与服务平台无关”。而在第五点“责任范围与责任限制”及第七点的“争议解决”条例中,也查阅到了类似的免责条款。
然而,对于在平台下单的消费者而言,平台内部对不同项目实施何种级别的监管,消费者无从了解也无须了解。消费者一旦选择在某平台下单某项服务,无疑包含了个体对平台品牌的信任。而按照饿了么的协议推论,目前社会上的“闪送”、同城急送等业务,一旦发生换货情况,是否平台也都无须承担责任?如若平台只想单纯从创收的角度增加服务品类,而并不愿履行对应的监管职能,那么除了停止某个配送员的服务资格外,就应当追问一下跑腿服务这个形式究竟是否还有存在的根基。
其实,只要平台愿意,他们完全可以通过有力措施,加强对工作流程的管控,从而实现对产品质量的控制。从技术上说,平台完全可以基于大数据、定位系统等技术手段,提高外卖人员的送餐效率,那当然也可以监管跑腿人员的送餐路线。此外,笔者从送餐小哥处得知,针对骑手骑车逆行等不规范现象,外卖公司本来就会派出稽查员,“有时装作路人甲,有时蹲守在餐馆”,目击骑手违规行为,拍照取证后发送给所属区域站点的站长,再由站长确认后实施处罚。鉴于跑腿服务涉及的菜品真假关系食品安全,平台方也应该将其纳入技术监管、专人稽查的范畴。
过去几年,各种互联网平台迅猛发展,乐观的创业者甚至放言,所有的生意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重新做一遍。但无论是在哪个平台做生意,对于会影响消费者切身权益的漏洞,必须有相应的职能部门跟进监管,而不是仅由互联网企业自发回应、自行处理,以他们的发展去颠覆传统社会的秩序,使人们的生活陷入新的麻烦。
曾经,技术的加持换来了新经济平台的持续发展,如今,是时候让技术在监管领域发力了。7个菜6个假,如此堂而皇之地弄虚作假,板子断然不能只打在跑腿小哥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