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资讯 金融 知识 财经 理财 科技 金融 经济 产品 系统 连接 科技 聚焦
首页 > 新闻 > 热点 > > 正文

穿越千年,讲述“工程造价”的前世今生,梳理“企业定额”的来龙去脉

2022-04-18 10:40:05来源:壹点网
现如今,装配式、工业化、BIM技术、工程项目管理方法、造楼机……等工程相关软硬件技术的演进,让我们不断见证着“60分钟顶升一层楼”、“11天建成雷神山”等等基建狂魔的建造奇迹。

而穿越到1000多年前,在没有大型起重机、造楼机的科技加持的古代,建筑工程效率之高才更令人瞠目结舌:

唐长安皇宫,比故宫大三倍,十个月建成;

武则天时代明堂,是故宫太和殿四倍之大、比应县木塔更高,用时不到一年建成;

唐太宗赏赐给魏征的小殿,从皇宫搬到魏征府邸到盖成,仅用5天时间...

由古及今,建造师的技艺在时代长河中传承,建造管理的方法在不断迭代创新,今天和我们从另一个微观的角度,盘一盘“工程造价”的前世今生。

一、第一部定额规范标准竟然是一部“反腐巨著”

建闻公众号

历史中关于工程建造的典籍不缺,但是将“工程造价”当做一个专题研究的典籍还是凤毛麟角,因为古代对于工程施工投资把控往往是朝廷的差事,造价工作大多都是体制内部的官员或者世代效忠皇室的工匠来领导。前期专业分工没那细致的情况下,这些主管官员往往也是身兼数职,能闲下来总结归纳一下也往往是“百科全书”式的内容,关于历史工程“造价”计算方法与理论沉淀下来的内容缺失极其有限。

而《营造法式》却是个例外

所以北宋时期诞生的一部典籍《营造法式》就弥足珍贵,《营造法式》是一部记录中国古代建筑营造规范的书,更重要的是也是大篇幅研究工程定额的一部典籍。

说起为何要写这本书,建筑技艺优良做法前朝也不是没有,为何之前就没有人写,一定的历史现象必定有一定的历史政治背景,这本书真正诞生的历史背景是:反腐!

宋朝建国,百废待兴,亭台雨榭,大干工程,凡有利者,必有钻营。一时间,负责工程的大小官员贪污成风,蝇营狗苟都无死角覆盖施工全过程阶段了:

施工前多估工料, 虚报项目者不乏; 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 监守自盗者不乏; 工程结束后谎报结余, 邀功请赏的也不在少数;关键最后房屋质量参差不齐问题一样存在。

史料记载,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 修建感应塔,主管官员估工34万余人,后来朝廷重估, 只需原估数的五分之一……(这个人工费造价偏颇也忒离谱了)

这就导致国库无法应付庞大的开支。

这对于当时励精图强、节流开源的变法家王安石哪能忍,于是《营造法式》的第一版就就在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中被敕令编修的。其目标就如我们现在的"施工指南",将各项工程的建造规模、建筑材料和工时定额都立下统一的标准。

看下下图,大到建筑占地面积,小到构件尺寸《营造法式》里都有明确规定,不得不佩服匠人智慧。设计标准、规范、材料标准、施工定额、指标都定死了,官员就没法谎报了。

建闻公众号

为何说《营造法式》是历史上第一本关于工程定额的典籍

全书分为总释总例、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图样五大部分,共357篇,3355条。

全书不光考证了建筑术语在古代文献中的不同名称和当时通用的名称以及书中所用的正式名称,还确立了13项工种制度,更难能可贵的是第十六至二十五卷按照各作制度的内容,规定了各工种的劳动定额和计算方法;第二十六至二十八卷规定了各工种的用料定额和有关工作的质量。

《营造法式》卷二十八关于工种用料定额的内容在(建闻公众号)

二、第一个“造价师”专业职称叫“算房”

我们知道,早在隋朝时期就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为主体的中央官僚体系。这其中负责建筑管理这一摊子事儿的就归属于工部,工部掌管的是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执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合理推测早期的工部肯定也有一些专职于造价算量的当差人员,但是真正将“造价”比较明确为一个工种的还要说到清朝。

《故宫史话.著名建筑匠师》中有这样的记述:

清代有样式房、销算房承办制度,皆世守之工,分掌营造事业。凡兴作由样式房进呈图样,奉准后再发工部或内务府算房编造各作做法和估计工料。

而“算房”一词,就是对清代工部营缮司料估所和内务府营造司销算房二者的通称。算房算房,简单明了,小编认为单从汉字传神达意的意蕴上看,比“造价”二字更妥帖。

具体来讲就是,皇家工程有内务府统一负责,样式房负责设计(设计院),销算房负责工程预算,做销算不仅要懂得计算,还要懂得建筑设计、工程管理等。

销算房工作流程如下:销算人员根据样式房提供的图样,算出用多少工、多少料,编制出合理经济的预算。清代销算采取的也是招投标的方式,各家把销算的结果拿出来,哪家算得更准确更经济,哪家就最终可以中标,竞争非常激烈。所以算房人员古往至今都是个拼实力的岗位。

算房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工作,还会经常性的受邀客串“评标委员会成员”。那时候在“建筑市场”上的“公开招标”的工作一般是由销算房主持,然后各路“投标单位”上报自己的工料情况,将材料包裹好悬挂于大树上,然后算房挨个核实,测算出哪个的标的最经济实惠,谁就中标。所有算房不光是个有实力,还是个有权力的角色。

古时候的算房师(建闻公众号)

三、计划经济下的“定额预算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造价进入“定额预算时代”。

有学者认为, 新中国成立之后至2003年期间,其实都属于这个“定额预算时代”。这一时期,工程造价的管理模式和预算定额的地位作用都与国家基本投资的方式密不可分,但是即便在这期间,造价也是经历了多轮变革与调整。

1、计划经济时代下的“概预算定额”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从前苏联引进并消化吸收了工程概预算制度,开始依据“量价合一”去做概算、预算定额。在漫长的计划经济岁月里,各项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均由政府指令,因此作为法定性经济文件的预算定额在工程建设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所有的概算预算结决算均依据定额确定。这阶段传统的概预算定额作为建设工程造价定价依据,对我国加强计划管理,减少投资浪费,多、快、好、省地建设国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九五四年建筑工程设计概算定额(试行草案)》(建闻公众号)

这一阶段工程建设领域是以技术为主导的模式,概预算人员专业地位不高,仅是消极、被动地反映设计成果的经济价值。作为一种技术经济,常用于辅助建设银行、财政部门或者其它主体反映项目投资建设费用。

2、改革开放后形成独立的一门学科,首次提出“量价分离”

预算定额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时候,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国家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中效率很高。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经济结构趋于多元化,社会经济活动更为活跃。因此在九十年代初期,预算定额体系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探索。

改革开放后,引入了合同管理与专业人士执业等先进制度,极大促进并丰富了造价学科的发展,使得造价变成了一门集技术、经济、管理,法律于一体的复合学科。

为了适应建设市场的改革要求,当时提出了“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的改革理念,力图将定额中的量和价进行分离,逐步将定额由静态管理转变为动态管理。其中控制量就是根据各类规范和标准,结合社会平均水平,制定人材机的消耗量,在此基础上通过政府发布人材机指导价格,指导企业逐步由市场形成价格,竞争费则是指由企业根据自身管理水平确定其间接费用等,最终合理定价。

早期工程定额征求意见稿(建闻公众号)

四、2003年,开启工程量清单计价时代

2003年,第一版全国统一的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开启工程类清单计价时代。其实在这之前,早在九十年代末期广东等地区已经开始了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实际探索。

工程量清单计价是在建设施工招投标时招标人依据工程施工图纸、招标文件要求,以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和统一的施工项目划分规定,为投标人提供实物工程量项目和技术性措施项目的数量清单;投标人在国家定额指导下、在企业内部定额的要求下,结合工程情况、市场竞争情况和本企业实力,并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因素,自主填报清单开列项目中包括的工程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利润和税金在内的综合单价与合计汇总价,并以所报综合单价作为竣工结算调整价的一种计价模式。

简而言之,最大的变化就是工程建设计价严格按照清单计价规范展开,招标人列出招标工程量清单后,投标人不是根据之前的预算定额进行计价,而是自主选择报价,造价的最终确立源于承发包双方在市场竞争中通过合同确立。

市场化的改革,已经一步步弱化了国家定额的概念,但是后来随着市场的瞬息万变,区域市场的不同发展特点,清单计价规范和计算规范,作为全国性的规范难免与各地的计价传统方式有不同之处,这往往成为人为设置的障碍,造成了结算阶段产生大量的纠纷。

因此在一些非国有资金投资的民营开发工程项目中,也有放弃了清单计价规范和预算定额计价的做法,一些大型的房地产商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和成熟的成本控制体系,包括自身的方案优化,清单体系,计算规则,市场询价定价机制,在这个体系中,已没有了国家清单计价规范、预算定额、乃至指导价格的身影。

五、“市场化清单模式”下的企业定额时代来临

进入2020年后,造价改革加速推进,相关政策密集发布。

2020年,《工程造价改革工作方案》(建办标〔2020〕38号),明确取消最高投标限价按定额计价的规定,并将逐步停止发布预算定额;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包括北京市、浙江省、湖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都在选择有条件的国有资金投资的房屋建筑、市政公用工程项目,积极推进工程造价改革试点。该文件还明确提出推行清单计量、市场询价、自主报价、竞争定价的工程计价方式,从而进一步完善工程造价市场形成机制。

随后住建部又发布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标准(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建司局函标〔2021〕144号),该文件明确提出将取消招标控制价以预算定额作为编制依据,投标人可采用企业定额进行投标。

2021年底,又密集出台了《〈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建司局函标〔2021〕153号)以及《〈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特征分类与描述标(征求意见稿)》(建司局函标〔2022〕16号)等造价改革辅助性标准和管理办法,进一步丰富了市场化造价改革的法律法规依据,为造价改革的深度应用和推广提供了更多强有力的政策依据。

总结一下,在造价改革大势下,国家政策文件、造价行业业务变化都在导向未来朝着市场化清单模式发展。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将逐步放开对工程造价市场的定价指导权,已十分明确鼓励建筑市场各主体加强工程造价数据积累,运用信息技术为概预算编制提供依据,通过企业定额的成本管理模型实现对项目的精细化管控。

企业定额时代呼之欲出!把市场的竞争充分交给市场,让市场主体来积累造价的数据,并用积累的数据来最终来指导、规范市场!

企业的内部定额更强调的是企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报价,这样企业就可以通过自身的管理能力提升、自身施工技术方案的改进来获得成本优势,通过成本管理的优势获取更好的投标中标机会,以及更好的企业经营效率。所以“企业定额”时代势必将对建筑企业的投标管理、成本管理带来巨大的变革。

此种形势下,显而易见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建立自己的企业标准定额已经到了必须纳入日程的阶段了。很多走在前面的企业其实在新政出台前就已经有这方面历史积累的,这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一些大型央国企、省级建投企业率先携手业界信息化厂商探索出的一套“基于企业定额的成本管理一体化”方案,真正的做到了基于企业定额的标准基础,去做全链路的企业成本管控。

那么,为何这些建筑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标准定额呢?

以往我们认为建筑行业无论在市场拓展还是技术创新上,好像都是一个被动性的行业,政策指哪打哪儿,但是为何会有这些“超前”的企业就提前布局探索自己的一套企业内部定额呢?

因为这事关着建筑企业从招投标到项目策划、实施、结算每一个环节是否能最大化的产生利润,或者最起码对每个环节自己的实际盈亏空间做到“心中有数”,这项目是赚是亏,在哪个环节赚了、哪个环节亏了,如何更加精细化在挖掘盈利空间和提升报价市场竞争力之间寻找平衡点,全在于此。

1、 招投标阶段:有了企业定额标准能够快速完成投标前成本预测,让我们采取更加有利的投标报价策略。因为你的成本测算是按照清单来进行快速自动化测算,哪些清单可以不平衡报价策略,某个项目标前成本是多少,都需要标准数据支撑才能让招投标有的放矢。

2、 项目策划阶段:能够快速的进行成本策划。让所有的成本控制人员、项目人员都可以按照这个模式来进行成本策划,有能力做的更好的还可以在上面继续做优化,经验少的可以直接按照标准模式来做,在项目策划阶段就可以完整分析中标后目标责任成本,制定项目成本管控目标和计划。

3、 项目实施阶段:通过成本的策划可以控制合约的执行,完整归集实际项目成本。

4、 结算审核阶段:实现计划收入、目标成本、合约规划、实际成本的多算对比。

除此之外,企业定额的更大价值在于应用于成本一体化管控

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是一个大体系,光有一个标准费用项库还不够,就好像你做餐饮想赚钱光有菜单和定价是不行的,还要有基于企业定额的测算、控制、分析才能把成本管理一体化地运转管理起来。

建闻公众号

新中大基于企业定额的成本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打造统一标准推动统一管理,从而实现成本管理数据的统一分析和应用,满足建筑企业各业务阶段的全过程成本管理。在招投标阶段,满足企业快速成本测算,掌握灵活的报价策略;在项目策划阶段,全面深入分析中标后的目标责任成本,为开展成本管控目标和计划提供有利依据;在项目实施阶段,精准编制合同计划,以合同为主线,完整归集项目实际成本,通过量价控制实现动态成本管控;在竣工结算阶段,实现计划收入、合约规划、实际成本的多算对比。

据了解,这种基于企业定额的成本一体化管控模型已在诸多建筑企业成功应用。其实很多企业都知道标准费用项好是好,只是一直苦于找不到一套行之有效可以参考的路径,所以一直在观望。

而现在不一样了,前有越来越多不同规模的建筑企业基于企业定额的成本一体化管控成功应用实践,后有造价改革的政策鞭策,大量企业已经到了能够做和必须做的阶段了。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陈旧的、有碍历史进程的体制应当加以改革,定额虽然古已有之,经过历史长河的悠久发展岁月,现在也依旧存在。但是在建筑行业市场化改革的趋势下、在新时代造价改革的催化下、在建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需求下,寻找基于企业自身定额的造价管理模式、成本管理模式,成为未来中国工程建造行业值得持续研究和突破的课题。

关注“建闻”公众号获得更多相关资讯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 湾区新潮涌

热点
39热文一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