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资讯 金融 知识 财经 理财 科技 金融 经济 产品 系统 连接 科技 聚焦
首页 > 新闻 > 互联网 > > 正文

跨境电商下的黑色产业链 个人信息泄露导致海淘额度被冒用

2019-05-22 11:31:05来源:南方都市报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深圳的一位邹女士在查询跨境电商个人额度时,竟发现自己名下的40多笔奶粉、洗发水海淘记录都不是来自她本人,购买记录指向她从未见过的一家广州公司。海关总署回应称,系她的个人信息被冒用。

熟悉海淘代购的人都知道,物品清关时需要提供身份证信息,比如把身份证的正反面照片提供给海淘网站。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每个人的海淘额度是有限的,而你没用完的额度可能会被不法分子用来逃税。事实上,海淘额度冒用已经形成了一条成熟的黑色产业链。

个人信息泄露导致海淘额度被冒用

5月16日,据深圳都市频道《一时间》报道,深圳市民邹女士在查询跨境电商个人额度时发现,在2017至2019三年间,自己名下有50多条购买记录,其中竟然有40多条都不是自己的。

邹女士查询记录得知,冒用自己额度的都是一些电商平台,其中2019年的3426元额度都被一家广州公司冒用。她随即拨打了此公司订购人的电话,对方态度十分嚣张,反问她“你怎么知道自己的身份信息被盗用?”,甚至表示不怕邹小姐报警。 当邹女士再次致电该公司,却被对方反咬一口,称要是再打来就报警。

随后邹女士致电海关总署进行投诉,海关总署客服表示,此情况的发生是因为个人信息被泄露。泄露的原因有很多,在其他电商网站上有过购买记录可能是原因之一,不法分子会盗用记录中的身份证信息作为己用。

南都记者也随即向海关总署进行求证。客服表示,近年来收到过多个类似的投诉,都是因为消费者身份证信息被泄露,导致海淘的额度被冒用。客服建议:“如有发现额度被别人冒用的情况,可以及时向海关总署进行投诉。”

深圳都市频道的报道在微博上也引起热议,截至记者发稿前,#海淘额度被冒用40多次#的话题阅读量达到689.5万,讨论量达到2586条。深圳、重庆、青岛、邯郸、洛阳、淮安、石家庄、咸阳、株洲、毕节等多地的网警官方微博都进行了转载。众多网友在检查后发现自己海淘额度已经被冒用。

"借壳”跨境电商走私,已形成产业链

南都记者调查发现,冒用邹女士信息的2家广州跨境电商平台,其中一家域名已过期,另外一家网站仍然正常运行但访问量稀少。这些跨境电商平台真的是用来供消费者海淘的吗?

据进一步了解,这些电商平台的主营业务并不是售卖海外商品,而是“借壳”给一些公司办理通关。从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制造虚假订单,到与多家公司合作制造虚假支付单和物流快递单,俨然已经形成了一条成熟的黑色产业链。

南都记者以“跨境电商、虚假物流”为关键词在中国裁判文书网进行高级检索,找到了发生于近几年的5起类似案件。据统计,这5起案件全部发生在广州,均为刑事公诉案件,且涉案金额巨大,最低走私偷税207万元,最高达730万元。

在整个过程中,一般以贸易公司和跨境电商平台合谋为主导,与其他支付、物流、报关公司签署协议,共同获利。因为以客户个人自用商品名义通关不用交关税,这些犯罪团伙“化整为零”,将本应需要交纳关税和增值税的一般贸易进口货物以跨境零售电商模式进境,牟取暴利。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主流快递公司的“内鬼”也参与其中。在广州中院2016年审理的另一起案件中,某位证人透露,他们的物流单是从韵达公司购买的空白快递单,也就是空包业务,每单3元。这些快递单实际上并不会派送,他们在填好订单信息之后,会把底单送回韵达。韵达的人会帮忙扫描进系统,然后再制造假的物流信息。

购买公民身份信息也是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购买渠道可谓五花八门。多数是直接从网上购买,还有的是从开房网上下载人员信息。其中一起案件中,侦察机关曾在被告人的电脑中查到19267条个人身份信息(包括10295名男性、8972名女性的姓名和身份号码)以及1780条手机号码信息。

已出台专门监管措施,但力度仍需加强

海淘减税额度的相关政策是在2016年4月8日起实施的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新政中提出的。原本是为了鼓励跨境电商的发展,没想到却被偷逃关税的跨境电商钻了空子。

除了名字和身份证号之外,收货人的订购单、支付单、物流快递单都是伪造的。如此明显作假的海淘订单,却能轻易通过海关,甚至演变成大规模的走私逃税案件。政府监管是否存在漏洞?

对此,浙江垦丁律师事务所联合创始人麻策律师表示,因为跨境电子商务是比较新颖的模式,在政策实施的开始,监管层面是一种比较开放、包容的态度。这可能也是类似案子频发的一个背景原因。

金杜律师事务所律师曾撰文分析称,在以往的监管实践中,因为海关部门不能及时、完整、原始地获取跨境电商平上的相关数据,跨境电商可以通过伪造“三单”的全部或者部分信息,冒用海淘个人用户进行限额内刷单,将一般贸易货物“化整为零”完成进口,对平台上的订单价格进行造假以偷逃关税。这一直是海关监管跨境电商的难题。

2018年12月发布的《关于完善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监管有关工作的通知》就针对上述问题划定了管理红线:不但对跨境电商平台、物流企业和支付企业都提出了具体的监管手段,还提出要对发现问题的企业依法进行处罚。

但是麻策认为,虽然监管相比以前是严格了很多,但也不能全面杜绝此类案件的发生。他建议,除了“三单”比对等技术上的监管手段之外,还需要配置行政甚至刑事处罚的规定来震慑不法分子,这样整个跨境电商产业才能更健康运行。

采写:实习记者 李慧琪 南都记者蒋琳

关键词:

热点
39热文一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