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大商业组
作者|李玲
头图|视觉中国
315不痛不痒地结束了,消费者的困扰却仍在继续。
就像被曝光的非法收集消费者面部信息的行为,互联网时代,每个人对平台来说都只是一个数据。而随着互联网平台渗透进生活越深,其作为现代生活的基础设施作用越强,数据的力量也愈发让消费者畏惧。
3月3日,复旦大学教授孙金云发布关于网约车的调研结果后,“手机越贵打车越贵”词条冲上热搜。这800多份样本的研究里,一个可怕的答案呼之欲出——我们都被大数据“杀熟”了。
预估价20多元,实际却花了小40元;同一家外卖餐厅,和同事买了一个套餐却贵了不少……这种价格偏差几乎无处不在。大数据杀熟与互联网产业发展可谓如影随形,相较此前屡屡被揪出的订酒店、订机票,打车这种刚需场景的大数据杀熟更容易让消费者心生愤怒。平台对稳定贡献的老顾客,远不及对新人热情,也让老用户愈发感受到了欺骗。
但业内人士金源告诉虎嗅,这种价格差异很大程度上是供需关系下的必然结果,网约车定价机制也并非针对个人,而是一个区域或某一类群体的运营策略,有其合理性。
在她看来,用户是互联网产品的生命线,平台针对用户的消费行为进行运营,是可持续经营要求下的合理行为,也是整个互联网行业“约定俗成的事情”。
网约车平台有着复杂多变的定价体系,这导致了预估价往往与实际价格相差巨大,用户的心理预期与实际付出不符合,加上一些隐藏的规则,更让用户笃定“猫腻”的存在。
预估价为何总是“虚低”
网约车预估价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时间和里程
关键词: 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