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张江但凡被提起,后接的关联词一定是人工智能。张江人工智能岛2019年才正式开岛,但那并不妨碍其已在短短两年内聚集了大批国内外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并将整座岛塑造成为了一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最佳实践区。
这个大场景还在继续扩大。数月前,张江提出了由“岛”变“区”的概念,将以人工智能岛为核心以张江中区为主战场,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
与此同时,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数量扩容。工信部日前印发通知,支持成都等地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成都成为西部首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先行先试的张江,将为成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提供哪些经验?3月12日,来自成都的一支队伍走进了张江人工智能岛。
这是由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主办,新经济发展研究院iNED承办的“成都新经济应用场景沉浸式沙龙人工智能场景专场活动”。队伍的成员们来自成都的各个孵化机构、新经济企业等,他们希望通过探访、交流、平台对接,形成一系列推进人工智能+场景构建的创新举措和办法,为成都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吸取经验,形成助力。
▲张江人工智能岛AI体验中心展示的智慧道路
上“岛”,步入一场AI大赏
3月12日上午,来自成都的这支团队驱车由远及近驶入张江人工智能岛。爱迪生路、哥白尼路、蔡伦路、智慧河……驶过了这些周边道路,一上岛,就进入了一场AI大赏。
河道中,有无人船和水下机器人正24小时监测水质;道路边,无人车在为园区员工供应午餐;无人机在天空盘旋,它具有环境感知和目标识别的功能,正在负责安全防范和环境监测。
连小小的垃圾桶都是智能的。将矿泉水瓶丢入垃圾桶,它会自动将其识别为“可回收垃圾”,分类后将滑入相应的桶内。据园区工作人员介绍,遍布园区的AI自动垃圾分类垃圾箱能快速识别城市中几乎所有的干垃圾。当桶内容量达到60%时,还会自动向管理系统发送提醒。
走进赫赫有名的张江人工智能岛AI体验中心,能看到“未来生活”的样子。
那里构建了AI+家居、AI+校园、AI+医疗、AI+金融、AI+制造、AI+园区6大体验区。比如在AI+家居板块,智能冰箱会提示主人食材存放时间已经超过了24小时,也会针对已有食材给出多种烹饪食谱,告诉主人怎样享受美食。再比如AI+校园板块,上课的“黑板”能把老师的多种语言实时显示出中文字幕,智慧学习灯还能直接为孩子校对作业。
▲张江人工智能岛AI管理中心
整个岛都在智能体系中运行着。在AI体验中心,记者看到了显示在一张大屏上的张江人工智能岛AI管理中心运行系统。根据实时显示,岛上148个智慧监控、517个智慧消防、2个智慧路灯、12个绿植灌溉、10个智慧井盖、3个智能垃圾箱、4个智慧水务正在运行中,园区人数实时显示为4645人。当设备监控到未知身份人员进入园区,会实时进行安防管理提示。不仅如此,园区每一个角落的动态变化都会即时反馈至这个“AI大脑”,并展示到中控大屏。
场景实践,从一座岛到一个“区”
岛上的人工智能企业,正是构建这些场景的“岛民”。微软、IBM、平头哥等等百家企业聚集于此。他们一边研发,一边将成果在岛上先行试验,构建了大大小小的应用场景。
为了让“岛民”们的研发能够在岛上顺利应用落地,岛上有许多实验室,对企业进行孵化、服务和指导。
微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实验室就是其中之一,在这里,符合条件的入驻企业能够得到涵盖创意孵化、设计研发、测试实验、原型生产、技术支撑、市场合作、运营辅导等七个阶段、覆盖智能物联网产品开发全流程的“端到端”的指导和支持。
中国联通5G+AI实验室则专注于5G+AI应用场景的创新研究,为企业提供5G通信技术赋能、项目成果转化及产品落地的实验基地。
▲智慧康复仪器
因此,整座岛成为一个涵盖无数多元场景的大场景。去年,张江提出了由“岛”变“区”的概念,将人工智能岛为核心,以张江中区为主战场,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将以10万平米张江人工智能岛为“极核”,扩展至空间载体为150万平方米的张江科学城中部核心区,实现张江人工智能岛的空间倍增。一座岛的场景实践,将扩展成为一个“区”的实践,人工智能产业全链条的企业,将更多的聚集于此。
而细究张江的实践,平台搭建、场景营造是其中关键。
让中小企业解决人工智能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在去年末举行的2020中国人工智能高峰论坛上,工信部副部长刘烈宏表示,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超过千亿元,企业数量超过2600家,产业持续增长。
发展人工智能已成为国家战略。而成都成为新晋的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更有其独特的使命。
成都是目前西部地区首个人工智能先导区。根据工信部的发文,成都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要立足“一带一路”重要枢纽与战略支撑点的区位优势,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以人工智能赋能中小企业为重要抓手,聚焦医疗、金融等优势行业,释放应用场景清单,促进技术-产业迭代发展。
如何走好这一步?
汲取张江经验,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主任、上海人工智能专委会主任周曦民提出了具体建议。“要以智慧城市为主线,不断开发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在他看来,智慧城市本身就是人工智能最大的应用场景,人工智能可以促进智慧城市大量应用场景落地,反过来对智慧城市建设也是一个很有利的支撑。
▲智能仿生手
与此同时,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各个领域,更要解决好智慧城市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周曦民认为,“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不能仅靠头部企业。人工智能实际上细分领域越多越好,细分领域多了,“毛细血管”就多了,整个产业生态就健康了。而“毛细血管”的构建主要应由中小企业来承担。这些企业能够开发大量的细分行业解决方案和相关软硬件产品,往往可以在各类应用场景中得到落地。“不要只依靠总部经济,只重视大企业,其实在人工智能领域,还应关心小企业,给小企业机会”。
中小企业,事实上也正是构成整个人工智能产业链条的各个元素和环节。
福睿智库创新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郭振华举了个例子。比如智能驾驶场景的构建,并非有场地、有车辆就能搭建。它需要整车企业、人工智能企业、丰富的道路环境、“车-路-云”一体化测试环境等等。要素齐备,场景才能搭建好。
▲智慧医疗
立足调研成果
成都将出炉《新经济应用场景建设指南》系列研究报告
成都市经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成都人工智能产业企业达550余家、产业规模达200亿元,较2019年分别增长83%、67%。根据成都的规划,到2022年,成都人工智能的产业规模将突破500亿元,带动关联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
当前,成都正加快推动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
就拿成都高新区来说,近期成都高新区启动了揭榜挂帅型研发机构(新型研发机构)“岷山行动”计划——明确未来5年将投入300亿元建设50个新型研发机构,首批14个揭榜挂帅型研发机构需求榜单涉及功率半导体、光电集成、太赫兹、细胞工程、工业互联网等多个新兴领域。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在活动现场透露,揭榜团队最高可获得1亿元产业扶持资金,重大新型研发机构无支持上限。
成都在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过程中,场景营造也是关键词。
“相比土地、政策、资金等促进产业发展的传统方式,应用场景具有提供新技术以商业化的应用支点、链接新产品与市场需求、提供市场促进商业模式迭代等多重功能,是试验空间、市场需求和弹性政策的复合载体。”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周成表示,今年成都将面向全球持续发布1000个新场景和1000个新产品,期望通过打造新场景构筑城市发展的新机会。
此外,记者了解到,成都市新经济委将以“成都新经济应用场景沉浸式沙龙”研讨内容为基础,结合研讨领域内的相关研究,输出题为《新经济应用场景建设指南》的系列研究报告。报告包含应用场景发展背景、应用场景建设意义、应用场景技术架构体系、应用场景建设路径、典型应用场景和建设模式及推动场景应用落地的发展建议等内容,为城市5G+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高质量、可持续健康发展场景打造提供指导性建议。
红星新闻记者 王垚
编辑 柴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