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视觉中国
文|向思琦
编辑|宋玮
从 2018 年 D 轮融资 2 亿美元后,职场社交平台脉脉再无资本消息。它越来越多出现在互联网大厂的热点事件中,多半是因为可以隐去真实姓名、用职业身份发言的 “职言” 社区。
2015 年,阿里收购优酷的官方消息出来前,脉脉上就有人匿名发布。2017 年,创业公司明星衣橱拖欠员工薪水的消息也首次在脉脉上被曝出。脉脉百度指数平均最高的 2018 年,就有三个互联网大事件与其相关:美团收购摩拜,熊猫直播被传卖身、陆奇离职百度。
2021 年伊始,脉脉就连着上了两个微博热搜。
拼多多员工猝死事件后,另一员工在职言中发帖遭辞退,网友不禁怀疑脉脉的安全性。脉脉第一时间回应:不会以任何形式向第三方提供职言区发帖用户的信息。
非议尚未消失,脉脉又因和 B 站的官司再度被热议。因为认证为 B 站员工的用户在职言上称 “B 站能睡小姐姐”,脉脉被起诉不正当竞争,最终向法院提交了发布者信息,并给 B 站赔了 8 万,达成和解。
真刀真枪的官司脉脉打过不少,律师函也收了上百封。与 B 站的诉讼类似,这些纠纷几乎都缘起于职言,躲在 ID 后的员工直白地指责、甚至辱骂老板和公司。
有人把脉脉称作互联网大厂的 “公敌”。它同时也被称为 “互联网茶水间”、“打工人的情绪出口”。
2014 年完成 B 轮融资时,脉脉的用户量只有 80 万。2017 年到 2020 年,是脉脉用户数量增长最快的几年,从 3000 万涨到了 2020 年 6 月底的 1.1 亿。
这也是互联网公司加班日益严重、劳资矛盾愈演愈烈的几年。脉脉发布的 2017 职场报告中,“加班” 成为职场最热搜话题。最近发布的 “中国职场流动趋势报告 2021” 显示,2020 年,职场人焦虑源排名第一的是 “工作”,其次是 “积蓄”,第三名才是 “疫情”。
“996、007、251、ICU、修福报、社畜、打工人、内卷……”,许多数字、词汇也在这几年被发明出来,用以揭示加班困境,也方便了社交平台上的吐槽。
从 2013 年 10 月第一次上线,脉脉就有实名社交和匿名发言两个体系。“当时考虑很简单,我们发现,中国的职场里大家普遍压力都比较大,用户有非公开表达的需求。” 脉脉创始人兼 CEO 林凡说。
他相信,匿名发言能给大公司带来制约,为员工提供和公司平等对话的平台,这最终是件好事。与此同时,他也和很多 CEO 探讨,如何减小冲突,达到共赢。
2015 年,匿名发言版块开始做身份认证,显示用户所在公司。2018 年,“匿名” 经过整改后升级成 “职言”,用户开始有了统一的 ID,旨在让用户更真实负责地发言。
拼多多事件后,脉脉在 1 月 29 日更新了 “社区管理规范”,在禁止发布的内容中增加了 “无实质内容的极端负面情绪内容”。
一些 CEO 告诉林凡,他们希望员工更多在公司内网上讨论,“家丑不可外扬”。2020 年,脉脉上线了同事圈。同一家公司的认证员工可以聚在一起用职言 “花名” 讨论,其他人看不到。
也有些 CEO 告诉他,他们比较在意的是,脉脉上有些言论是一个人的想法,还是员工们普遍都这么想。脉脉正在设计中的投票功能,就基于这一考虑。一家公司的事件或现象,只能由这家公司的认证员工投票、评价,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反映真实性。
这或许能减少公司与脉脉的冲突,但真正难以解决的是员工与公司的矛盾。
林凡也承认,对于脉脉上的言论,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选择,但公司相对员工的权力关系不会改变。除非法律和监管机关干预,员工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近日,林凡接受了《晚点 LatePost》的专访。临近开始,林凡提出把采访改成直播,让员工们通过办公软件同步观看他的回答。
以下是《晚点 LatePost》与林凡的对话:
收到过上百个 CEO 删帖找人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