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全球数字货币的研发突飞猛进。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统计,目前数字货币推进至实证阶段的央行占比已超过60%,同比增长20%;中国也已在多地进行数字人民币的试点;与此同时,比特币总市值突破万亿美元大关。
2月1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了题为《数字时代公共货币和私人货币可共存》(Public and Private Money Can Coexist in the Digital Age)的文章。该文章的作者是IMF金融顾问兼货币与资本市场部主任Tobias Adrian和IMF货币与资本市场部的副处长Tommaso Mancini-Griffoli。
文章称,纵观历史,私人发行的货币和公共发行的货币一直是共存的。当今世界也以双重货币体系为特征,在中央银行发行公共货币的基础上,各种类型的银行、电信公司或专门的支付服务提供商也发行私人货币。一方面私人部门提供创新和多元化,另一方面公共部门确保稳定性和效率,其中一方面增强的同时,另一方面往往减弱,由各国尤其是各国央行处理其中的权衡取舍关系。
文章提出,央行不应仅做出二选一的抉择:要么发行央行数字货币,要么鼓励私人部门提供自己的数字货币。这两者可以共存和互补,例如,可以通过央行在设计上做出某些选择以及调整其监管框架来实现。
文章坦言,央行必须变得更像苹果或微软公司一样,以保证央行数字货币处在技术前沿,成为用户钱包中主要和首选的数字货币形式。
文章认为,与私人部门建立合作关系依然可能,央行无需孤军奋战。
首先,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可以鼓励私人部门在其基础上开展创新,就像应用程序设计人员给手机及其操作系统开发出有吸引力的功能。通过访问一组开放的指令(“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可以扩展央行数字货币的可用性,而非仅仅提供普通的电子钱包服务。
第二,一些央行可以允许其他形式的数字货币同时存在(类似于平行操作系统),同时利用央行数字货币的结算功能和稳定性,这将为更快的创新和产品选择打开大门。这种形式的数字货币(过去称为合成货币)完全可以与央行数字货币共存。
值得一提的是,国际清算银行行长卡斯滕斯(Agustín Carstens)在最近的讲话中亦强调,央行数字货币(CBDC)可以也必须被设计成公私合作关系来维护双层金融体系,不应只考虑中央银行直接提供零售服务的模式,不能排除私营部门可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曾在公开演讲中指出,数字人民币(DC/EP)是一个双层的研发与试点项目计划。在DC/EP这个双层系统里,人民银行在第一层,第二层有商业银行、电信营运商,还有互联网支付平台,他们之间可以合作或联合,这取决于他们对支付产品和技术框架的了解。
附:数字时代公共货币和私人货币可共存我们重视创新和多元化——包括在货币领域。一天中,我们既可以通过刷卡、手机、上网等各种方式来支付,也可以用钞票和硬币支付——尽管在许多国家,现金的使用越来越少。
当今世界以双重货币体系为特征,在中央银行发行公共货币的基础上,各种类型的银行、电信公司或专门的支付服务提供商也发行私人货币。这一体系虽然并不完美,但也有着显著的优势,包括主要由私人部门提供的创新和产品多元化,以及由公共部门确保的稳定性和效率。
一方面是创新和多元化,另一方面是稳定性和效率,这两方面的目标是相互关联的。其中一方面增强的同时,另一方面往往减弱。这是各国尤其是各国央行必须处理的权衡取舍关系。央行应在多大程度上依赖私人部门,在多大程度上依靠自身的创新?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偏好、现有技术和监管效率。
所以,当一项新技术出现时,我们很自然地会问,当今的双重货币体系将如何演变。如果数字现金(称为央行数字货币)真的出现,它是否会取代私人机构发行的货币,还是会让私人货币繁荣发展?第一种情况总是可能的——通过实施更严格的监管。我们认为,如果将当前双重货币体系的逻辑扩展开来,第二种情况仍是可能的。重要的是,
央行不应只能在以下二者中选择其一:要么发行央行数字货币,要么鼓励私人部门提供自己的数字货币。这两者可以共存和互补,例如,可以通过央行在设计上做出某些选择以及调整其监管框架来实现
关键词:
IMF
央行
变得
苹果